出自《礼记·学记》篇(教学相长是谁提出的教育思想与观点)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的一条教学规律。不过,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看,这条规律最早见于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学记》篇。

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于这条规律,人们通常的解释是教与学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这个解释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仔细品读一下这个规律所在的原文,笔者认为,教学相长的含义应该有三层。下边,笔者结合原文一一做一分析。

第一层,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相长的含义应该是,教师的教不仅能使受教者学生获益良多,提高很多,而且还能使教师本人不断获得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解修养。

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发生在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之间的教学相长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与子夏之间。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一起谈论《诗经》,子夏问孔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图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

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在这个故事,聪明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启发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兴,认为可以和子夏一块探讨《诗经》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和子贡之间。《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子贡谈论做人的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对于子贡的这个回答,孔子大家称赞,说:“賜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这个故事中,子贡从孔子的回答中领悟到,做人必须像打磨美玉一样,只有不断地切磋琢磨,才能达于至境。

第二层,从教师本身的角度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让自己也很困惑的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他会寻找资料,阅读书籍,不断思考,不断研究,最终使这些困惑得到解决。困惑解决了,教师自身的素养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当然,这只是教学相长这个规律在教师这个角度的最主要的含义。除此而外,从教师本身的角度看,教学相长还有许多含义。

对此,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一节中论述得很详细。

他说:“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由此可见,教学相长这条规律在教师这一角度的丰富含义。《学记》说“教然后知困”指的不正是这个含义吗?

第三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去钻研、去思考、去阅读,他就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这或许就是《学记》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的真正含义吧。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恐怕只是“教学相长”这一规律在学生层面的第一个含义。

这个规律在学生层面应该还有第二个含义,这个含义什么呢?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或班里面学得好的同学如果能以“小先生”的身份指导班里面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

那么,不仅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够进步,就是指导这些学有困难的“小先生”也会收获很多。

这恐怕就是《学记》“教学相长”的又一层深刻含义。对此,我们依然能从历史中找到足够的证据。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深谙这条教育规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西汉时期著名儒学家董仲舒,一个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

由于这两个人在当时的名气都很大,所以,前来求学的人很多,面对这种情况,他两人便采取这种办法教授学生:

他二人亲自教授最优秀的弟子,或先来求学的弟子,接着让这类弟子教授后来的、或学习比较迟缓的弟子。

据说,有些学生在二人的门下学习了多年,连老师的面都没见过。

就像任何规律在实践中要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样,教学相长这个规律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依然离不开前提条件。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思考,教学相长这条规律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教师学生要有责任心,一个是教师学生要有追求。

我们先说责任心。假如一个教师对待工作吊儿郎当、敷衍塞责,缺乏责任心,那么,他能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自己吗?我想,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而且,这类教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并不少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如此,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学生同样如此。

再说追求。许多事情仅靠责任心,提高起来会非常缓慢,甚至没有提高。所以,责任心在很多时候只能保证工作的认真程度,但无法保证工作质量的提高。

要想保证工作质量的提高,非工作者的追求莫属。

因此,教学要相长,最关键、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必须有积极主动的追求。

只有教与学双方都不甘于平庸,都有远大的理想追求,那么,教学相长则永远是必然的。否则,一切还是原来的的样子。

教学相长是一条很有价值、且实用性很强的规律,它是我们老祖先智慧的结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许多教师或学生,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或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生,但学识、素养、能力似乎没有“长”多少。

单就教师而言,有的教师年纪越大,教育教学能力反而越差。

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客观原因自然有,但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观原因、自身的原因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所以,各位有志于教育,有志于学习的人,如果你想在这两个智慧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话,那么,就从自身做起,狠下功夫,相信有朝一日,你定会登上你心中的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