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长沙会战指挥官(第四次长沙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提起薛岳,军迷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自创的“天炉战法”,这套战法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吃尽了苦头。

自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日军三次集结重兵围攻长沙,都栽进这个“天炉阵”里,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这个“熔炉”里被消灭。

然而到了1944年,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薛岳这套“天炉战法”却失灵了,日军轻而易举地砸破了这个“天炉”,三天之内攻入长沙。

那么当时手握30万大军的薛岳为何却没有前三次会战的英勇呢?

image.png

当时湖南地区的防务隶属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由老蒋心腹陈诚担任,后来才由薛岳代理陈诚之职。从这个“代理”二字,我们就能知道薛岳的调兵指挥权受到限制。

当时薛岳虽然手握第九战区30万守军,但是哪些兵团能调,并不全由他说了算。

有的是地方实力派,有的是中央嫡系,谁都想保存实力,避免和日军拼消耗。第四次长沙会战开始前,这种派系之争,为薛岳军事部署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而反观日军,在发起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日军上下目标一致,集中20万大军南下,目标直指长沙,同时日军配备了飞机大炮和大批的武器弹药,做了充足的准备。

与此同时,日军还吸取了前三次会战的经验教训,针对天炉战法研究出了一套破解的方法:加厚中间兵力,保护两翼部位,快速协同突进,不与国军纠缠。

用“双尖刀梯队”正面突进,同时在两翼部署强兵掩护。这样即使在第一“尖刀部队”遇挫的情况下,第二“尖刀部队”也可以快速跟进,同时也抵消侧翼被攻击的后顾之忧。

而日军的这一系列变化,却没有引起薛岳足够的重视,他自以为天炉战法无懈可击,沉浸在第三次会战的胜利氛围中。

1944年5月,国军情报人员已经发现大批日军向鄂南集结并有继续南移的的迹象,国军高层军事委员会于是发出加急电报:提醒第九战区司令部,日军大批兵力很可能随时进攻长沙。

与此此时一位军长也道出了国军在军事部署上的的破绽,他就是时任参谋长的赵子立将军。

他直言向薛岳谏言:他指出日军此次的调动不同以往,规模兵力很大,且动作十分迅速。

他以军事家的敏感预料日军很可能将集结重兵再次扑向湖南,而此刻湖南兵力不足,要想保住长沙必须向其他地区调兵支援,把战略纵深拉大。

而薛岳却没有把赵子立的意见放在心上,当大批日军完成第四次进攻长沙的军事部署时,薛岳才看清日军的企图,而此时日军五个师团已经兵分三路向湘北杀来。

其中一路日军快速突破新墙河攻克株洲,又迅速迂回进攻长沙,而且指挥官横山勇采用了反“天炉”作战法,打乱了薛岳一成不变的战法,快速逼近长沙,长沙一下子成为危城。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日军变阵面前,薛岳失去了前三次长沙会战的淡定定撤到了耒阳,而把守卫长沙城防的重任交给了赵子立,但是赵子立却指挥不动薛岳嫡系第四军。

第四军将领张德能只派一个师守卫长沙外围岳麓山,日军抓住机会攻长沙陷屏障岳麓山,长沙守军一下子暴露在日军围攻之下,全线崩溃,三天之内长沙于18日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