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讴歌为何销量平平(讴歌acura是什么车)

Acura讴歌是本田旗下的高端汽车品牌,于1986年成立于美国。讴歌之于本田,就像雷克萨斯之于丰田,作为日系豪华品牌的讴歌,在美国市场十分畅销,销量比肩“BBA”。

1月9日,广汽讴歌官网停止访问,而此前广汽讴歌官方就曾发布公告宣称,2023年起本田汽车Acura讴歌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随着官网的关闭,也代表了讴歌结束了在华16年的销售生涯。那么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讴歌这16年来的故事。

Acura讴歌是本田旗下的高端汽车品牌,于1986年成立于美国。

讴歌之于本田,就像雷克萨斯之于丰田,作为日系豪华品牌的讴歌,在美国市场十分畅销,销量比肩“BBA”。

2006年,讴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了品牌旗下高端轿车讴歌RL。

讴歌RL定位中大型轿车,对标宝马530i与奔驰E350,搭载了一台3.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

同时还搭载了讴歌引以为傲的SH-AWD全时四驱系统,它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7.4s。

2006款讴歌RL的指导价高达68万元,比当时的宝马530i更贵。

同年,讴歌还带来了品牌旗下的中型车——TL。讴歌TL定位低于讴歌RL,采用的是一台3.2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并取消了SH-AWD四驱系统。

采用的是前置前驱的布局,但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底盘架构还是赋予了它不错的运动属性。

2006款讴歌TL售价39万-43万元之间,对标车型为当年的宝马325i与奔驰C230。

而在2007年,讴歌带来了7座中大型SUV——MDX。

MDX这款车型亮点颇多,它搭载的是一台3.7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5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并且还配备了SH-AWD四驱系统,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8.5s。

如此强悍的性能通常也伴随着高昂的售价,2007款讴歌MDX指导价为72万元。

在所有讴歌SUV车型中,讴歌ZDX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讴歌ZDX诞生于2010年,溜背轿跑式的车身让它有着耳目一新的外形,同时后门采用了别具一格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如今这一设计也被传承到了本田缤智与本田X-RV上。

讴歌ZDX不仅外观前卫,动力也十分澎湃,搭载了一台3.7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

最大功率为309Ps、峰值扭矩为370N·m,在2011年国内上市时的指导价高达88.8万元。

进口讴歌的销量表现平平,远远低于德系豪华品牌“BBA”,就连同为日系豪华品牌的雷克萨斯也要高于讴歌,所以讴歌决定另辟蹊径,由进口转为合资。

2016年,讴歌与广汽成立合资品牌,广汽讴歌正式诞生,并带来了首款国产车型——CDX。

随后还推出了中型SUV—RDX、中型轿车—TLX-L三款国产车型,短期内改善了讴歌的销量,并在2017年达到销量巅峰,为1.63万辆。

同时期,讴歌为提升品牌调性,还将传奇跑车NSX引入国内,售价高达289万元。

NSX搭载3.5T V6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9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同时NSX还是一台拥有前后三电机的油电混动超跑,它实测零百加速时间仅为3.37s。

不过讴歌品牌不足以支撑起289万元的高昂售价,2019年有经销商直接给出了100万元的超大优惠,这款车型直到停产,国内保有辆估计只有2位数。

好景不长,广汽讴歌的销量开始严重下滑,2021年广汽讴歌三款车型合计总销量仅为6000多辆,而2022年全年总销量不到2000辆。

为什么在美国如此畅销的讴歌,在中国却支棱不起来呢?

讴歌成立于美国,一直以来专注于各项赛事,并把在赛事上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口碑下放至乘用车,以此来树立品牌调性,可中国没有汽车文化,不吃赛道基因这一套。

讴歌最初的车型都是以进口车的形式来销售,售价都不低,旗舰车型RLX的顶配车型配售价来到了109.8万元。

而后续国产的广汽讴歌三款车型的售价区间也不低,紧凑型SUV的起售价22.98万、中型车TLX-L起售价为27.98万、中型SUV RDX的起售价为32.8万元。

如果说价格高只是导火索的话,那么讴歌对于中国市场的不重视或许才是根本原因。

讴歌在美国本土有多款车型,而在中国停售前也就三款车(广汽讴歌),并且作为广汽讴歌首款车型亮相的CDX竟然是一款中国特供车。

基本可以看作是本田缤智的换标车型,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讴歌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

即便是后来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加长的TLX-L轿车与中型SUV RDX也无济于事,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讴歌在停售前都没能搭上新能源的车,这也注定它会被时代抛弃。

与此同时,同为日系豪华的雷克萨斯发布了品牌首款基于纯电平台的SUV——雷克萨斯RZ,先不管产品力如何,至少能看出雷克萨斯对于市场的敏感性。

同时全新发布的中大型SUV——RX售价也大幅度降低,这也反映出了雷克萨斯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若哪家车企对中国市场有一丝怠慢,那么市场便会给与它沉重的一击,在我看来,英菲尼迪有点危险了。